殘影銀方憶舊歲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Arme Ritter


如同前一篇所提到的, 最近在確認交通食宿等問題, 而其中重中之重, 當然是 "民以食為天" 兼之以 "呷飯皇帝大" 的用餐問題, 也正是因此, 才有了 Es gibt doch schönes Schweinewarmmerl 這篇文章.

念書這種事情, 你是知道的, 有時候興致一來, 是停不了的. (鬼才知道!)

順手拿起常見食物表隨意看看, 一不小心看到一個字 "arme Ritter", 直譯為 "貧苦里特", 其實就是 法式吐司 的意思.

為什麼法式吐司要叫做 arme Ritter 呢?

德國有個有名的巧克力牌子叫做 "Ritter Sport", 創始人叫做 亞弗列德 里特 (Afled Ritter), 他在早年貧困的時候, 往往只能吃得起隔夜的吐司, 但由於隔夜吐司既硬且乾, 不好入口, 他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 把家裡母雞所産的雞蛋打成蛋汁, 浸入隔夜吐司, 再拿來煎製, 果然吐司宛如重生, 香甜可口. 後來 里特 在路邊擺攤, 販售這種吐司, 才存到他第一桶金, 後來在 1912 年開設了一間巧克力公司. 
而這間公司的轉捩點則是在於他後來決定生產一種方型的巧克力. 方型的巧克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原來在此之前, 市售的巧克力基本上都是長方型的, 如果硬要放進運動夾克口袋的話, 不是放不下, 就是會折斷. 里特先生的太太克拉拉 (Clara) 想起了早年的經驗, 建議他把巧克力做成吐司片大小, 以便攜帶, 新生產的這種名為 "Ritter's Sport Schokolade" 的巧克力, 果然大受歡迎, 里特也把他的公司在 1932 改名為 Ritter Sport, 大發利市至今, 我個人在德國旅行時, 也十分愛用他們家的巧克力做為存糧.

不過很可惜, 以上故事有一半是假的.

"arme Ritter" 應該要譯為 "貧苦騎士" 才對.

法式吐司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 公元四到五世紀, 在一本名為 Apicious 的食譜中, 有提到一種類似的食物, 但當時所使用的不是蛋液, 而是牛乳, 而且也沒有專屬的名稱, 只是籠統歸類為 "其它甜食" (aliter ducia).
這種把麵包沾東西的吃法大概也不需要什麼技術門檻, 因此在中世紀有很多類似的吃法, 在此且按下不表, 先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回歐洲料理界一哥的法國身上.

相較各地一般的稱呼大抵都是 "麵團沾湯" 之類的平舖直述, 法國人把這玩意兒叫做 "pain perdu", 中文大概可以翻成 "逝去的麵包", 顯得詩意不少... 之所以叫這名字, 主要是因為這種作法一般只用在隔夜或較老的麵包上, 而新鮮的麵包當然是直接就吃掉了. 至於法文裡的另一個名字 "pain doré" 中文或許可以直譯為 "帶妝麵包", 我想也就不必多做說明了.

法式吐司在英文裡, 其實並不是只叫做 French Toast 的, 他還有另一個極富浪漫色彩的名稱: "Poor Knights of Windsor" (直譯為 溫莎的貧苦騎士).
在 Crécy 之役 (1346年) 後, 許多被法軍俘虜的英國騎士被迫要變賣其資產以籌措贖身費用. (奇怪 格雷西會戰不是明明就英軍大勝嗎?) 這些一貧如洗的騎士們, 回到英國之後, 被愛德華三世安置在溫莎城堡內. 而愛德華三世還讓他們成立了一個 溫莎 "貧苦騎士團" (Alms Knights), 不過他們的主要工作之一其實是服務 "嘉德騎士團". 這個貧苦騎士團到今天還存在, 只不過他們既不貧苦, 也不騎士.
BTW, "貧苦騎士團" 這個名字雖然看起來很不風光, 但歷史上大大有名的, 三大騎士團之一的 "聖殿騎士團", 全名其實就是 "基督與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 (Arme Ritterschaft Christi vom salomonischen Tempel/ Pauperes commilitones Christi Templique Solomonici)
BBTW 聖殿騎士團後來被法王全滅,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法國物價奇高和窮人過不去的情況, 是其來有自的優良傳統.

言歸正傳, 14世紀的一本德國食譜中使用了 "Arme Ritter" 的名稱, 基本上在北日耳曼語支中的幾個語言都有這樣的使用法. 德語中除了 "Arme Ritter" 以外, 還有很多種不同的叫法, 其中一種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叫法是 "Rostige Ritter" (生锈的騎士); 另外還有一種叫法是 "Pofesen", 據說是由於形狀長得像 Pavese (f), 一種大型盾牌, 名稱來自於義大利的一座城市帕維亞 (Pavia), 是的 我了解各位都沒有看過 Pavese 長什麼樣子, 所以我特地從英文和德文的維基偷了兩張圖來給大家參考...
然後我想我應該不用解釋為什麼法式吐司也叫做 Pavese 了吧?
相當可惜的是, 法式吐司和 "貧苦騎士團" 間的關係還是很不明朗, 接下來全部都是本人的腦補:

腦補一: 由於 "貧苦騎士" 十分貧窮, 大概沒有什麼機會天天吃剛出爐的麵包, 因此,  可能有哪一位匠心獨具的貧苦騎士發明了這種把吐司拿來浸蛋汁再煎製的做法. 很快的這個做法就在貧苦騎士間傳開了, 這種食物, 也就被稱為 Poor Knights 了

腦補二: 既然我們這些既貧又苦的退役騎士們要服務嘉德騎士團的高貴老爺, 所以當然也要做早餐囉! 大概是哪位老爺吃到這東西之後, 龍心大悅, 賜名 Poor Knights  

腦補三: 因為窮騎士們很窮, 裝備都生锈了, 法式吐司又看起來很像生锈的盾牌 (尤其是煎過火時 XD), 所以就叫 Poor Knights了

最後, 再補充幾個冷知識, 讓你在做法式吐司給正妹 (或帥哥) 當早餐時可以 "無意間" 顯露出來表現一下:

一 英文裡 法式吐司 也可以叫做 德式吐司 或是 西班牙式吐司 甚至是 吉普塞吐司

二 有一個說法是 French Toast 其實不是法國人發明的 而是紐約一間小客棧的老闆 Joseph French 所發明的, 這應該也不用解釋了.

三 還有一個說法是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這個東西都叫做 German Toast, 但由於開戰之後美德敵對, 所以才改名給同一陣營的 French Toast

四 不管上一個故事是真是假, 到了 2003 年時, 由於法國反對第二次波灣戰爭, 美國國會內的餐廳憤而把 "法式吐司" 改成了 "自由吐司" 還好此自由 (Freedom) 非彼自由 (Liberty), 要不然可真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了... (自由女神是法國人送的)

五 德國還有一種吃法是這樣的 把兩片法式吐司中間夾上果醬, 這種情況之下, 會發出金色光芒 (並不會), 然後浮出 LV UP 的字樣 (並不會), 還有專屬音樂 (並不會), 然後 Arme Ritter 就會升級成 Reiche Ritter (富裕騎士) 了... (所以德國人還是很有幽默感的呀!) 

文眼:
Arme Ritter = 貧苦騎士, der Ritter (騎士) 是陽性的, 單複數同形, 無冠詞, 所以 arm 要加上 e

(本篇文章騎士來騎士去的, 正好送給我在 Düsseldorf 時的室友, Daniel Le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