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影銀方憶舊歲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Arme Ritter


如同前一篇所提到的, 最近在確認交通食宿等問題, 而其中重中之重, 當然是 "民以食為天" 兼之以 "呷飯皇帝大" 的用餐問題, 也正是因此, 才有了 Es gibt doch schönes Schweinewarmmerl 這篇文章.

念書這種事情, 你是知道的, 有時候興致一來, 是停不了的. (鬼才知道!)

順手拿起常見食物表隨意看看, 一不小心看到一個字 "arme Ritter", 直譯為 "貧苦里特", 其實就是 法式吐司 的意思.

為什麼法式吐司要叫做 arme Ritter 呢?

德國有個有名的巧克力牌子叫做 "Ritter Sport", 創始人叫做 亞弗列德 里特 (Afled Ritter), 他在早年貧困的時候, 往往只能吃得起隔夜的吐司, 但由於隔夜吐司既硬且乾, 不好入口, 他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 把家裡母雞所産的雞蛋打成蛋汁, 浸入隔夜吐司, 再拿來煎製, 果然吐司宛如重生, 香甜可口. 後來 里特 在路邊擺攤, 販售這種吐司, 才存到他第一桶金, 後來在 1912 年開設了一間巧克力公司. 
而這間公司的轉捩點則是在於他後來決定生產一種方型的巧克力. 方型的巧克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原來在此之前, 市售的巧克力基本上都是長方型的, 如果硬要放進運動夾克口袋的話, 不是放不下, 就是會折斷. 里特先生的太太克拉拉 (Clara) 想起了早年的經驗, 建議他把巧克力做成吐司片大小, 以便攜帶, 新生產的這種名為 "Ritter's Sport Schokolade" 的巧克力, 果然大受歡迎, 里特也把他的公司在 1932 改名為 Ritter Sport, 大發利市至今, 我個人在德國旅行時, 也十分愛用他們家的巧克力做為存糧.

不過很可惜, 以上故事有一半是假的.

"arme Ritter" 應該要譯為 "貧苦騎士" 才對.

法式吐司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 公元四到五世紀, 在一本名為 Apicious 的食譜中, 有提到一種類似的食物, 但當時所使用的不是蛋液, 而是牛乳, 而且也沒有專屬的名稱, 只是籠統歸類為 "其它甜食" (aliter ducia).
這種把麵包沾東西的吃法大概也不需要什麼技術門檻, 因此在中世紀有很多類似的吃法, 在此且按下不表, 先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回歐洲料理界一哥的法國身上.

相較各地一般的稱呼大抵都是 "麵團沾湯" 之類的平舖直述, 法國人把這玩意兒叫做 "pain perdu", 中文大概可以翻成 "逝去的麵包", 顯得詩意不少... 之所以叫這名字, 主要是因為這種作法一般只用在隔夜或較老的麵包上, 而新鮮的麵包當然是直接就吃掉了. 至於法文裡的另一個名字 "pain doré" 中文或許可以直譯為 "帶妝麵包", 我想也就不必多做說明了.

法式吐司在英文裡, 其實並不是只叫做 French Toast 的, 他還有另一個極富浪漫色彩的名稱: "Poor Knights of Windsor" (直譯為 溫莎的貧苦騎士).
在 Crécy 之役 (1346年) 後, 許多被法軍俘虜的英國騎士被迫要變賣其資產以籌措贖身費用. (奇怪 格雷西會戰不是明明就英軍大勝嗎?) 這些一貧如洗的騎士們, 回到英國之後, 被愛德華三世安置在溫莎城堡內. 而愛德華三世還讓他們成立了一個 溫莎 "貧苦騎士團" (Alms Knights), 不過他們的主要工作之一其實是服務 "嘉德騎士團". 這個貧苦騎士團到今天還存在, 只不過他們既不貧苦, 也不騎士.
BTW, "貧苦騎士團" 這個名字雖然看起來很不風光, 但歷史上大大有名的, 三大騎士團之一的 "聖殿騎士團", 全名其實就是 "基督與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 (Arme Ritterschaft Christi vom salomonischen Tempel/ Pauperes commilitones Christi Templique Solomonici)
BBTW 聖殿騎士團後來被法王全滅,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法國物價奇高和窮人過不去的情況, 是其來有自的優良傳統.

言歸正傳, 14世紀的一本德國食譜中使用了 "Arme Ritter" 的名稱, 基本上在北日耳曼語支中的幾個語言都有這樣的使用法. 德語中除了 "Arme Ritter" 以外, 還有很多種不同的叫法, 其中一種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叫法是 "Rostige Ritter" (生锈的騎士); 另外還有一種叫法是 "Pofesen", 據說是由於形狀長得像 Pavese (f), 一種大型盾牌, 名稱來自於義大利的一座城市帕維亞 (Pavia), 是的 我了解各位都沒有看過 Pavese 長什麼樣子, 所以我特地從英文和德文的維基偷了兩張圖來給大家參考...
然後我想我應該不用解釋為什麼法式吐司也叫做 Pavese 了吧?
相當可惜的是, 法式吐司和 "貧苦騎士團" 間的關係還是很不明朗, 接下來全部都是本人的腦補:

腦補一: 由於 "貧苦騎士" 十分貧窮, 大概沒有什麼機會天天吃剛出爐的麵包, 因此,  可能有哪一位匠心獨具的貧苦騎士發明了這種把吐司拿來浸蛋汁再煎製的做法. 很快的這個做法就在貧苦騎士間傳開了, 這種食物, 也就被稱為 Poor Knights 了

腦補二: 既然我們這些既貧又苦的退役騎士們要服務嘉德騎士團的高貴老爺, 所以當然也要做早餐囉! 大概是哪位老爺吃到這東西之後, 龍心大悅, 賜名 Poor Knights  

腦補三: 因為窮騎士們很窮, 裝備都生锈了, 法式吐司又看起來很像生锈的盾牌 (尤其是煎過火時 XD), 所以就叫 Poor Knights了

最後, 再補充幾個冷知識, 讓你在做法式吐司給正妹 (或帥哥) 當早餐時可以 "無意間" 顯露出來表現一下:

一 英文裡 法式吐司 也可以叫做 德式吐司 或是 西班牙式吐司 甚至是 吉普塞吐司

二 有一個說法是 French Toast 其實不是法國人發明的 而是紐約一間小客棧的老闆 Joseph French 所發明的, 這應該也不用解釋了.

三 還有一個說法是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這個東西都叫做 German Toast, 但由於開戰之後美德敵對, 所以才改名給同一陣營的 French Toast

四 不管上一個故事是真是假, 到了 2003 年時, 由於法國反對第二次波灣戰爭, 美國國會內的餐廳憤而把 "法式吐司" 改成了 "自由吐司" 還好此自由 (Freedom) 非彼自由 (Liberty), 要不然可真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了... (自由女神是法國人送的)

五 德國還有一種吃法是這樣的 把兩片法式吐司中間夾上果醬, 這種情況之下, 會發出金色光芒 (並不會), 然後浮出 LV UP 的字樣 (並不會), 還有專屬音樂 (並不會), 然後 Arme Ritter 就會升級成 Reiche Ritter (富裕騎士) 了... (所以德國人還是很有幽默感的呀!) 

文眼:
Arme Ritter = 貧苦騎士, der Ritter (騎士) 是陽性的, 單複數同形, 無冠詞, 所以 arm 要加上 e

(本篇文章騎士來騎士去的, 正好送給我在 Düsseldorf 時的室友, Daniel Lee)

How I Bought Your Tickets...

由於週末又要去德國出差, 同行還有長官和客人, 多少還是做一下功課, 好好讀一點書, 以免丟了我大杜塞道夫的臉...

說是讀書, 其實主要也就是確認一下交通食宿之類的問題, 和德國人及德國網站打交道多了, 你真的大概可以體會一下所謂的民族性是怎麼樣, 斯舉一例與諸君分享:

我們這次因為主要目的是看展, 在德時間又如此寶貴高價, 當然最好是事先在網路上把票買好. 而這個工作當然完全不用任何人交待的, 必然由我執行. 我在一片德文的字海中尋覓著 Eintrittkarte (f, -n, 入場券, 門票) 或是 Pass (m, "e, 護照, 通行證) 卻遍尋不著, 結果找了半天才發現人家根本用的就是 Ticket 這個字...
滿心以為接下來就是訂票付款, 輕鬆解決, 結果事情果然沒有黃猴子想的那麼簡單.

要買票, 可以, 先填問卷!

黃猴子一邊打開連結, 填寫公司名稱地址等各項資訊, 一邊在心中讚歎, 德國人就是嚴謹, 買票還要先做問卷, 這樣應該可以有效提高調查結果的信度, 不簡單.
好不容易把四頁的問卷填完, 按下送出, 畫面中央出現兩個選項: "換票" 和 "買票"
由於我們手上沒有兌換碼, 所以左手抓著信用卡, 右手果斷的按下買票...
然後, 然後, 然後我就看到一個畫面, 畫面上有一日票價格, 有全期間票價格, 有付款方式, 有連絡郵箱, 有確認付款鍵等等等... 唯獨少了一樣東西...

你想象一下你是我 你在找什麼東西?






對呀, 我在找 "人數" 呀!!!!

然而並沒有.

所以我那天下午就默默的填了 N人份的問卷, 刷了N次卡, 買了N張票...
但以後德國人給出來的數據我會給予 120% 的信任權重...

文眼:
Fragebogen, m, - or " = Frage (問題) + Bogen (張, 頁)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Es gibt doch schönes Schweinewarmmerl!!!

之前在德國的時候 最令人感到挫敗的場景之一 就是上餐廳

其一 我很窮 在家自己煮鍋湯 就可以活一天了 看到食物標價時 面對自己資金的貧乏 令人十分挫敗
其二 我常常把菜單拿起來之後 發現看得懂的字實在不多 面對自己能力的貧乏 也令人十分挫敗

而這樣的窘況卻是每次出去玩都會遇到一次...

我一直覺得 我有努力的在學新的單字 為什麼 為什麼每次我菜單還是只能看懂不到一半!?

後來我才知道, 那些很具地方意識城市裡的餐廳, 像是在科隆, 或是慕尼黑, 他們的菜單裡, 會同時用德文和地方方言來寫菜名...



幹! 所以恁北能看得懂一半就已經一百分了啦!!!!

為什麼突然說這個, 是因為今天剛剛學了一個新字:
das Schweinewammerl/ 豬腩肉
德文字典查半天查不到, 才發現這是巴伐利亞方言
麥兜故事裡有一首莫札特的世界名曲 "仲有最靚嘅豬腩肉" 就是由此脫胎而來 (誤)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明朝散髮弄扁舟

許久不曾寫網誌, 今日因欠債之故, 居然又提起了筆 (應該是又敲下了鍵盤). 這真是始料未及之事呀.

人生煩心事太多, 在此散播負能量也沒有什麼人會因此過得比較開心, 不如分享今日所習得新知一則:

Threshold 指的是要進入某一個狀態時的最低門檻, 比如說今天你要騎機車考駕照, 你年齡上的 Threshold 就是 18 歲.
這個英文單字的中文我一直以為是 "閥值" , 閥門的閥, 畢竟, 要進入某一狀態前, 先通過一道關卡, 以此命名為 "閥值" 這個說法彷彿也還頗為言之成理的.

BUT!

人生多少事就在這個 BUT 之上呀.

今天恰巧有人和我講到 "閾值" 和 "閥值", 本西一開始還以為人家打錯字, 結果一查乖乖不得了, 原來這個 "閾" 字不簡單, 居然是 "門檻" 的意思. 請參考下文 (從教育部字典偷來的, 請自行配樂每日一字)

門檻。《禮記.玉藻》:「賓入,不中門,不履。」唐.白居易〈續古詩〉十首之五:「晝居不踰,夜行常秉燭。」

這麼看起來, 這個用法顯然是有學問多了... 立馬再去查一下其它資料, 結果在 "國家教育院" 網站上查到的兩種結果分別如下: 
閥值 (門 裡面是 伐, 我知道大家看得眼很花)
閾值 (門 裡面是 或)
(順便推薦一 下國家教育院的網站, http://terms.naer.edu.tw 在翻譯專有名詞的時候很好用.)

從結果看來 閥值 收錄 3 筆, 閾值 收錄 125筆, 雖然是非黑白不是用投票決定的, 但綜合以上各種論述我的結論大概如下:

正確的用法是閾值 (門 裡面是 或)
閥值 (門 裡面是 伐) 是誤用, 但因為望文生意也頗能自圓其說, 於是就儼然自成一派.
我現在也搞不清楚是我一開始小的時候看到這個詞時, 書上印的就是錯的了; 還是因為我讀書太散漫, 明明人家寫的是 "閾" 我還以為自己讀到的是 "閥" . 總之你現在講 "閥值" 好像大家也都聽得懂. 所以本篇旨在告訴各位, 以後看到人家寫閾值時, 千萬不要再像本西一樣在心裡偷偷笑人家打錯字囉~~~

今天的每日一字到此為止, 下課! 噹噹噹!